top of page

影像中的原鄉快樂

  • Writer: ya hsuan chung
    ya hsuan chung
  • May 14
  • 4 min read

距離上次走入偏鄉擔任志工,已有7年多之久 回顧上次志工的心得文, 結尾寫到 : 「志工有很多種類型,動物保育、建築基地、教育性質,甚至攝影⋯ 往你的心裡去,看看想要什麼吧:)」 沒想到時隔7年,我還真的拿起相機走進偏鄉了。 2025原鄉孩童畢業照圓夢計畫亦是第七年。 由健識影像負責人-健健所發起,從最初的兩個人純拍攝, 到至今規模化數十名志工分工平面、動態、文字、設計與企業贊助...等。 不僅是服務的面向增加,實際上更是由照片電子檔發展到孩童們手上能夠有一本專屬的畢業紀念冊。

五小時的車程,再次進入東部,距離上次呼吸這片好空氣已是4年前 從法國回來後生活的各種不確定性,讓自己有些驚訝,會是這樣的機緣再次來到花東。 一周內,走訪了武陵國小、太巴塱國小、卓清國小、卓楓國小、卓樂國小


孩子們帶著興奮與一絲尷尬羞怯面對著鏡頭,鏡頭外的他們又是充滿自信與鬼靈精怪 倚著山的校園,少了都市的雜音,孩子們的笑聲單純地在山林間迴盪,沒有其他干擾 而我似乎也能更清晰地聽見風與樹的合奏以及師生間的族語。 我總問他們 : 你喜歡什麼 ?、你最喜歡校園哪裡,我們去拍 ! 隨著年紀,對這題,我的表現像個多慮的大人,會先想 : 喜歡的定義是什麼 ? 孩子則是直接回答 : 棒球、抖音、遊樂場, 這是我最常聽到的三個回答,「抖音」讓我有些意外但又帶點意料之內。


每間國小的畢業孩童數落在個位數,太巴塱是之中最多的,共有16位。 這次有了相機,在服務的過程有了明確的媒介與目標 : 拍好畢業照與捕捉師生與親子時光 自己也不再像當年一樣緊張,同時心思也寄托在影像上。 過去在擔任志工時,常受現場簡陋的環境與資源刺激, 反思自身是否記得知足與感恩,或者是我有什麼而孩子沒有什麼 這七年間有時候會反思,這是否是某種程度的不專心於服務,孩子與他們的天地什麼時候成了我的對照組呢 ? 我若有機會再成為志工,我會這樣提醒我自己,一如2017擔任完尼泊爾與越南志工的體悟 能做的其實不少,但很多事情必須站在他們的立場想」



或許是有了相機,也或許是這幾年對「擔任志工」的心境有所改變 那一周,我只想著 : 今天拍出來的畫面,未來的他們再看畢業紀念冊後,會不會想起曾經的快樂時光 一些尷尬與彆扭或是自信爆棚的瞬間,那都是邁入青春期前獨有的表情,我有沒有捕捉到 ?

山裡的孩子們也已經習慣了網路, 休息期間,會把玩著ipad連線打遊戲,或者看最新的抖音或YouTube 然而現實生活中,孩子們並不容易遇到外界的人事物 因此孩子們生活中的虛擬與真實的連結,有著明顯的落差 過去我對偏鄉的想像主要是資源的匱乏,但現今偏鄉要面對的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廣泛與深沉 也因為這樣,與老師們交談的過程,更能感受到一種帶有一絲無力的身負重任, 同時,有些孩子們的家庭或自身面臨著一些短時間內無法破關的關卡。 卓樂國小的校長曾提及,「他會向小朋友介紹我們是台北來的大哥哥大姊姊,而且我們都不是攝影師」 目的其實是想要透由這樣的一句話,告訴孩子,人可以做不一樣的事、生活有不一樣的可能與體驗。 這樣的一句話,或許可以將孩子們生活中的「虛與實」稍微拉近一些,也呼應了志工團隊中有不少人是請假來服務的 校長的話在我內心迴盪至今,我想是因為攝影之於我的職涯,就是這樣「不一樣的存在、不一樣的體驗」 雖然我一直到研究所才開始摸相機,但它很快地成為當時畢業壓力中的精神之地,並一直保持到現在。 或許過幾年,孩子喜歡的答案不再是 : 棒球、抖音、遊樂場 也或許再過幾年,孩子會反問 : 喜歡的定義是什麼 ? 但我想不論心智有多少轉變,生命的多元性與可能性是人的一生都有機會碰觸與探尋的。 祝福這些孩子,不論何時何地都能對人生保持好奇心,保持快樂 "You need to believe that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is possible."— 電影《美麗境界》 (譯 : 你要相信,生命中真的存在那些非比尋常的東西。)


(左: 卓清國小六年級班導康志豐老師,原在花蓮擔任國小主任數年,想改善偏鄉而辭去主任一職,來到卓清國小擔任班導。 右: 來自台北的郵差先生,考上東部的名額,固定送信到這個部落與部落居民成了朋友,總會聊上兩句。 阿姨說道 : 很喜歡看到台北的人來,跟小朋友互動一下。)







Comments


Recent Pos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