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學姊的英式人生哲學:沒有計畫也很好

  • Writer: ya hsuan chung
    ya hsuan chung
  • Oct 13
  • 6 min read

鄰近下班時間,走在Farringdon Street上,躲著滂沱大雨。英國的雨總是說下就下,身旁的人們早已習慣這種措手不及的日常。踩水的聲音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在靠近Farringdon地鐵站之際漸緩,有感的雨滴,也逐漸成了綿綿細雨。終於我不用再努力奔跑找屋簷,可以開始正常走路,開始想著等等的見面,是一種宇宙的安排吧 ! 沒有想到能夠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因為朋友的介紹,而訪問到大學學姊—欣頤(下稱學姊)。直到見面時,我心裡還是有「不可思議」的感覺。學姊目前在一間資料中心產業的媒體行銷公司工作,即將邁入第11年,現在安穩的日子與當年帶著傻勁體驗人生的模樣,有著強烈的對比,也可以說,英國,讓學姐的人生有了很大的改變與跳躍。


ree

偶然成了注定 我們試圖把時間拉回英國前,那是一段久遠但十分值得回味的回憶。17歲,因為高中語資班的社團活動,人生第一次踏上英國與劍橋,一切都是新鮮、冒險與有趣,默默在心中留下對英國的好印象。沒想過一趟校外教學,其實早已埋下種子,在多年後無意間萌芽。

學姊17歲的劍橋回憶——巧的是,我15歲時也在同一所學校遊學。(照片提供/學姊) 學姊有著很樂天的個性與笑容,隨遇而安彷彿是她的DNA,大學主修企業管理,因緣際會加入了法商電機公司擔任資料中心IT部門的行銷業務助理,每日通勤總共將近三小時,這些是學姐剛畢業出社會後的日子。快節奏、繁雜的工作、高流動率,學姊開始多工跨領域協作(可說是內部斜槓了 !),職場的技能越練越多,卻因為並非是心中嚮往的工作,總總壓力如影隨形,在工作與夢想之間的裂痕,漸漸感到疲憊,心中彷彿也有了一層束縛。在燃燒殆盡之際,剛從澳洲打工度假回來工作的櫃檯姐姐,開始跟學姊分享澳洲的種種體驗,彷彿看見人生另一種選項。


櫃台姐姐的分享,讓學姊開始思考,是不是該完成內心一些想做的事情,比如 : 出國唸書 ? 自此,17歲的劍橋,似乎開始在心中發芽滋長。那是一個英國打工度假簽證還不流行的年代,沒有鋪天蓋地的網路心得參考,僅憑著17歲的劍橋回憶與一種對英文的熟悉感,提出申請。等待期間,心情沒有泛起漣漪,在得知候補26x號後,也很快接受事實。然而,老天很幽默,多日後補上了一份「候補上了 !」的驚喜;原本不期不待的心情,就這樣坐上了雲霄飛車,一下子衝到了高點。反而是這一刻,在內心形成了一股拉力與推力,在轉正職與英國新篇章之間,學姐選了後者。

我一直都有答案

2014再次踏上英國,學姐笑說:「其實我一直都有答案,我知道自己也應該去試試看 !」。回顧提出申請的那刻, 當下沒有那種份量感十足的理由,也尋求他人的聲音推自己一把,但是真的踏上之後,才發現,這個看似一時衝動的決定,卻是如此單純而清晰。

初期的生活,用空白的心在體驗倫敦的魅力,「我那時候沒有太多的想像,對未來也是」,在這片人才汪洋裡,學姐並沒在想自己的位置在哪裡。偶爾,穿梭在在中文助教與小保母之間,從未想過自己會做這兩份工作,是一段很特別的經歷。是工作也不完全是工作,比起職涯,更關注的是,自己是否好好體驗過這一回。


走過的路,都在未來回報


在一次搬家的機緣,搬進了一間女子宿舍,一個緣分把5個台灣女孩聚在一起。有人是學生、有人也是打工度假者,大家不同的人生面貌,在這間屋子交會、創造友情,也在這次搬家遇上了貴人和摯友。經過室友的介紹與鼓勵之下,學姊有機會能夠在一間資料中心產業的媒體行銷公司面試,資料庫管理助理一職。從未想過,自己可以踏進英國辦公室職場,畢竟沒有相關的學經歷,加上對於是否留在英國,依然是隨遇而安的心情。

然而,正是那段在台灣身兼數職的經歷,加上當年的公司,正是該間行銷公司的重要客戶。這兩個因素,彷彿命運的齒輪,再次推動了學姐在英國的旅程。飄洋過海被其他企業認可與賞識,這一份Offer無聲地驗證了「沒有白走過的路」、給了繼續前行的機會,從約聘助理,到現在的正職經理人,走了將近十一年。這樣的海外經歷,是我頭一回聽見,覺得既特別又像是命中註定。學姊笑說:「『有緣』這兩個字,在我的職涯裡佔了很大一部分。」因為前東家的經歷,讓她在跨部門溝通與系統運作上,比一般人更有優勢。踏入英國職場後,她依然持續體驗與努力,感受著自身的成長與公司給予的自由,在挑戰中進步,也在進步中找到新的挑戰。


能夠在同一間公司待上十年,除了當年的賞識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份工作不斷地激勵著她。「我覺得在台灣,總是要去讀懂空氣、注意上下階級;可是在這裡,老闆反而一直鼓勵我發言,也能明顯感受到尊重與信任。」她這麼說。曾經缺乏相關的硬實力,也隨著時間在友善職場下逐漸補上,與原有的軟實力,相輔相成。如今這樣的東西方職場文化差異分享,雖在網路上已屢見不鮮,但在學姐的歷程裡,這不僅是「西方職場更人性化」而已,還是她一路走下去的底氣。世俗常談的名利追逐、成功的定義與工作焦慮,在學姐的日常裡,幾乎看不見影子。


談及這段成長轉折,學姊說 : 「想到高中國文老師說的,現在做的所有事,都會有一條細細長長的線牽引到未來,所以即便現在很辛苦或是付出得很多,卻會在未來默默的幫忙我們一把!」


I am a rich man : 剛好的步調,努力的自己


在倫敦有許多打拼的異鄉人,有著很明確的人生計劃,他們在不斷努力與調整之間,拼出自己在大城市的位置。經歷了疫情、移民政策逐漸縮緊,命運的牽引卻讓學姐在行銷領域中站穩腳步,也走出了自己的英式生活。但至此,學姐的歷程,沒有什麼"計畫"的成份,「我覺得自己一路上,幸運成分佔多數,有時候在台灣人的聚會上,都會不好意思分享」學姐笑說。是剛好的心態、剛好的職場、家人剛好的支持、願意嘗試與努力的自己,一切的平衡形成了今天。於是我好奇問 :「你有內耗過嗎 ? 會不會懷疑自己呢 ?」,學姊 : 「我覺得有,可是很少。而且我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記性沒那麼好 (笑),只比較有印象這兩年的事情,所以很多事常常沒那麼在意,過了就過了」。

家中排行老四的學姊,上面有三個姊姊,只有一個姊姊與父母在台灣,其他的都在不同國家,大家平時都在不同的時區中保持聯繫。也因為這樣,回台灣,對學姊來說不是只回一趟家而已,更多的是手足與父母間羈絆,「雖然大家生活很不一樣,但每次一見面,那種connection就有回來的感覺 !」。某種程度上,彼此能夠更容易理解異鄉的高低起伏,給予精神支持,因此,心的距離不曾遠過。我想,這種理解與支持,讓她更可以勇敢地建立英國生活圈。


對現在來說,或許學姊沒有非留下不可的理由,「是否回台灣發展?」也可能是日後生活縫隙中會冒出的疑問。但聽完故事之後,深感這座城市已與她有很深的連結,生活的模樣是如此的清晰與美好,現在只想好好把握與珍惜。對未來,誰知道呢 ? 依然很有可能因為隨遇而安的DNA而大改變,「如果你叫我明天去巴黎或東京工作 ,我也會說 : 好啊 ,我要去,因為我不會覺得要擔心什麼」她笑著說(因為很喜歡巴黎跟東京)。

韓國女團aespa 《Rich man》中一句歌詞 : I am a rich man (I'ma carry myself),正是學姊的人生寫照(也是aespa的粉絲),她真切地掌握了自己的生活節奏。熱愛工作、熱愛大跳K-pop、熱愛打羽球與排球、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生活充滿單純、自由與獨立。十年間,生活變了不少,唯一不變的是那份「對日子心懷珍惜,努力去體驗」的心情。如今,學姐成了自己人生中的 rich man,是一種被生活熱情滋養後的自信與踏實——這樣的故事,怎麼寫也寫不完。

日常一隅 : 自小練打擊樂,在台灣工作時亦會與樂團演出,圖為學姊與友人在倫敦街頭表演;下班後的排球生活(右一)與K-pop跳舞。(照片提供/學姊)

Comments


Recent Posts

© YCHUNG(fundayfonday)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