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微小的巨人國

  • Writer: ya hsuan chung
    ya hsuan chung
  • Feb 13, 2018
  • 3 min read

這裡,想說一些有別於吃喝玩樂的 因為它擁有的不僅是這些

有著冬陽的香港,除了偶爾一點風大外 氣溫、日照⋯⋯其實都很迷人 第三次來到香港 帶著Gap year final stage的心情 這次的走跳似乎多了些「撇除」 撇除那些熟悉的 喧囂、女人街、西洋菜街、中環⋯ 因為我還是相信「它擁有的不僅是這些」

想要走入的不是熱鬧繁華,而是平凡 想到這刻,心裡知道,自己這次不同了 一時片刻,也不曉得究竟這個大家口中說的「香港很小」 到底是哪種渺小?我們是否曾經想過 這樣的普世形象,背後其實各自帶有風景?

不知道是否某一陣子一直在做香港的攻略 臉書的演算法偵測到(?)頁面開始出現很多香港社會新聞 從回顧 黃雨傘事件香港回歸20年 的資訊 其實這裡一點都不小,多著是生活的壓力與苦悶 小確幸不多,多的是祈求腳步不能太慢,能快也很好 多的是日常的灰色,讓人很想再次重溫港人的懷舊溫情 只是很少很少見

其實這裡真的不小,所有的思想與力量都在蠢蠢欲動 只是靜待迸發火花的那天

這次的伙食都很自帶緣分,總是與他人並桌 偶爾遇上幾位阿姨,馬上被聽出口音是台灣來的 他們可以滔滔不絕說著自己的臺灣經驗 「那個陽明山泡溫泉⋯」 又可以講解眼前這道港菜是怎麼一回事 同時點菜的大叔或阿姨卻又是一貫的雷厲風行 如此的兩樣情,其實都是經典的港式情懷

我相信只是柔情的那一面難見到罷了!

距離上次來香港,相隔不太久 但網路上的著名景點已經從幾個大景點蔓延到網帥網美拍照的郊區 搭著大巴上山,看似清幽,一個轉入,才發現西環泳棚早已大排長龍 得到的每張照,其實都在數十人眼前緊張又無恥度地完成

彩虹樓、西環碼頭、泳棚、避風塘、坪洲⋯ 這些對我而言是全新的感官 好像很陌生,卻又魅力充滿的吸引

這次很認真欣賞香港的高樓 好像是普通的呈現 卻可以跟老友聊聊 分佈、隱私,甚至是,你看這顏色好美喔! 如同上站的日本, 「美學出沒在顯而易見之處卻也存在細節裡」

或許,在眾人認為的冷漠中 香港只是用另一種方式在詮釋著溫度 至少我認為,這是很美的!

聖誕節的香港,我們盤算著,能遇到什麼 果不其然遇到了很多關店的 無疑是種巧妙的安排,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在街上走晃 更細看一些巷弄,一些前幾次都不會感興趣的路邊攤 不斷讚揚老闆賣的韓風襪子有多好看

似乎要迎來歡喜的聖誕連假 在中環這個金融環抱著的圈子 聚集了上百位工作的異國勞工 不管是一起 hip hop還是高歌,只要能大肆笑出、宣洩,都在這了 在動輒上萬、數十萬、數百萬的奢侈品前 每個人依偎著暫時的紙箱 呈現著是人性最簡單自然的那面 而我聽不懂的七嘴八舌,我想是在敘舊吧!

此刻只有當下的片刻是最彌足珍貴的

在市區,每一個角落似乎都是24小時繁忙著 偶爾能俯瞰空曠的街道,心裡覺得挺難得的 這樣的平凡事,對我總是不簡單,總是想捕捉

細節之處,總是可以看見細微的香港 對我來說,難以用「小」形容它 作為gap year的最終站,香港讓我感到還有更多我沒看見的 像是地鐵文化、茶室的日常,甚至很想尋找人們放慢腳步的那刻⋯ 每個人在狹小的空間裡,生存、碰撞、激盪 儘管日子不容易,但很多時候又能感受到這裡有著強烈的脈動

失誤來到大嶼山的另一頭「梅窩」 錯過了大澳,卻巧遇了平凡 這裡的每個人都是悠悠哉哉 可以說是一個平凡又平易近人的小島 很難想像是在香港 沿路沒有大景點,有的只是日常 混亂的曬衣、門前的雜物、一些家庭代工場 確實是不怎麼誘惑人,好像在台灣的某些地方也是那麼稀鬆平常 只是,當我想起,此刻是在香港時 看著對岸是高樓繁華的全球金融城市 隔著海,這裡可以說是後花園 走進打烊前的冰室,少了觀光客的價格 讓我們覺得更貼近香港一些 復古青綠色的小磁磚佈滿、廚房後的廁所⋯很是有點年紀的陳設

如果覺得太熟悉了, 換個角度再來吧! 因為它還藏著很多呢!

Kommentare


Recent Pos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