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尼式的新年喜悅/ 達善節

  • Writer: ya hsuan chung
    ya hsuan chung
  • Oct 12, 2017
  • 3 min read

好陌生的詞,第一次出現在我的生命裡

來前,完全不知道即將有這個大節,就在服務快結束之際 何其有幸,完完全全和這群孩子一同參與到了

達善節 雷同新年,不外乎就是祭拜、祈福、紅包、團聚 因為地勢關係,尼泊爾難以發展鐵路,一個返鄉都是長途大巴七八小時以上 (通常路況都很差,十小時是在所難免的)

回家的路儘管辛苦,但是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

一年中,他們有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節慶

不同種族、不同的慶祝方式,散落在整個尼泊爾

說尼泊爾為慶典、信仰而忙碌似乎也不為過

而達善,正是一年當中,最重要、最多人遵循的一節

整個慶典維持大約15天,每天都有不同的含意 (這部分我不是很懂)

像是,何時吃羊肉、玩鞦韆、放風箏...等

平時慢悠悠生活的他們,隨著接近達善節

也越來越謹慎,買羊肉、買祭品、買新衣鞋 似乎整年的奮鬥與所有情緒,都在這期間得以歡慶、釋放

在孤兒院,由館長的姊夫擔任發放Tika的人,因為他是最長者 一早,大家忙進忙出,擺好祭品,等待時辰,他們說今年11.00 am是最佳的 孩子們依序坐下,在黏的過程,會一邊說祈福的話,類似我們的身體健康、學業順遂之類的 每一個孩子從早上就開始興奮,有新衣穿、有錢拿、有點心吃、汽水喝、有優格可以吃

晚上有羊肉可以吃,而宰羊這件事,似乎也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技能 我想我可能永遠忘不了,家裡16歲的哥哥跟我說他砍了羊頭的引以為傲的神情 而在都市,也有一些獻祭活動,算是近年有些爭議,認為獻祭不應該砍殺 (各種現場宰羊、宰牛等畫面),因此這期間,走在路上不小心踩到一攤「紅水」 也是挺正常的畫面

人們對Tika的渴望,很深很深,我想也是因為信仰的支持 館長因為家裡近年都有喪而無法得到Tika而難過 終於來到第四年,可以貼上Tika,他的表情說著似乎是一種釋然 一種「終於啊!」

Tika其實是,混著顏料,再裹著類似麵粉的東西? 讓他有黏性 而旁邊這坨,正是牛糞,兩者正在曬乾,脫去一些水分 牛糞可以把一些Tika黏在門上,增加黏性...(完全長知識了)

平時吃飯時間、相約時間都是模糊的 但是唯獨達善,大家一瞬間變得好謹慎 那個位置、那個時間,片片到位

整個村落瞬間比平常更熱鬧了 就像我們拿完紅包,大家小賭怡情或是買東西一般 家裡的小小孩,很快馬上都拿去買糖,一毛不剩 讓人又氣又笑

而這天,似乎也象徵孩子的自由 他們終於可以離開,到稍微遠一點的空地 盪鞦韆、放風箏

這對我來說,無疑是個新的體會 鞦韆跟風箏,在我的印象中可能只停留在12歲之前吧? 原來他們是如此喜愛又享受在這其中 這就是他們的新年喜悅

抬頭,發現天空多了好多顏色在飄著

恢復了都市陌生人的身份 來到很集中的觀光區 Thamel

風格依然很尼式,但是多了許多氛圍

因為外國登山客多,異國料理在街上也隨處可見,會講中文的當地人也多了 不外乎就是:你好 / 小姐~漂亮 / 歡迎/ 我們有!有!(其實我不知道他有啥) ⋯ 等等

旅途展開了13x天,一路從美洲、歐洲、中東一直到現在的亞洲 尼泊爾是既以色列之後,讓我感到 驚奇不斷,新鮮不斷,每一個片刻,都停不下來,路人們每一個交流都不想錯過

眼前的一切都是文化,我的世界多了另一種面貌 就像以色列帶給我的那種既是強烈陌生但又好愛的感覺 「終於不再是我熟悉的那些世界印象,好像突破了某種界線」

這裡的發展與品質遠不及過往任何的經驗,但是這裡人們的卻自然散發著相當的單純與親切 儘管商人總是攬客(畢竟總是需要生意的),但卻沒有壓迫感,面對客人不買商品也輕鬆接受 也不會因是外國人就一直跟在身邊問東問西 偶爾店家還主動給折扣,路邊也鮮少對外國人打量的人、買完商品還請你當場試用

當然小偷在哪國都有,但說實在,這裡帶給我的安心程度遠比歐洲

在加德滿都,漫遊就是一種幸福

我很少喝奶茶,但是愛上了這獨有的風味,晚餐可以不吃,但是奶茶來一壺

Comments


Recent Pos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