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點點關於,尼泊爾

  • Writer: ya hsuan chung
    ya hsuan chung
  • Sep 20, 2017
  • 6 min read

相對於某些國家 我們的平凡是對方的奢侈,只是 這平凡與奢侈之間的差距到底為何? 唯有親身走過才能體會 孤兒院雖然有水泥外牆遮風擋雨,但孩子內部的生活卻不是很好

關於 水 多年前,一位德國志工贊助了濾水器、太陽能板 好讓大家都有乾淨的水可喝 只是,水資源也得來不易,儘管能喝水 但是沒有足夠的水讓大家洗澡 在幼稚園,老師教一首童歌,唱到Saturday說是holiday and bathing day 我一直很困惑,問了家裡孩子才明白 雖然,直到現在不是所有尼泊爾人都一周洗一次,但也不是每天洗澡 因為何時能有足夠的水,一直都是件不穩定,也一直都是件辛苦的事 至於為何是周六呢? 因為這裡上班上課是一周六天,只有周六放假 (所以周六會有個景象就是大家一直搶廁所洗澡,整個下午都是孩子的洗澡時段)

也因為這樣,生活中一些很平凡該用水的時候 對於這裡的生活來說,是稀奇的 對於很多家庭來說,水,是需要一家大小,從水源處,用各種瓶罐裝好 扛著走回家、肩上背的、頭上頂的、手上提的、檔車載的 像是,孩子顯少洗手,一來不覺得需要二來覺得是種浪費水 像是,晚上吃得菜也不一定洗過

關於 電 因為能板也有限,一旦多開一個燈,多用電器 孩子晚上念書寫字的燈就很昏暗 但實際上,屋子已經很昏暗 在這個屋子,最頻繁的用電是電燈、冰箱,手機電腦充電,偶爾電視,每晚我的熱水器 沒有所謂的熱水壺、微波爐、吹風機…等等 在這裡,人們可以擁有一支極傳統的鍵盤手機 不過也有許多貧困的家庭無法擁有 而多半的孩子也不會擁有手機 這裡也鮮少路燈,日落之後就會變得很黑 加上道路崎嶇、泥巴地,一個不注意很可能就跌入泥巴坑

關於 食物 食物也是相對貧乏,也許因為收入關係,常常只有一兩道菜,最常見也是馬鈴薯 而其中也因為信仰印度教 (80%人口),因此在吃肉、雞蛋上也頗有約束 如果可以吃肉的話也會以羊肉為主 在菜場攤販中也只看過一攤賣雞肉的 對於家裡的孩子來說,成長階段的他們,喝牛奶的次數是很少很少 我們很熟悉的學校營養午餐,家裡的大小孩子,分別念的三個學校,卻都是沒有的 都是傍晚下課回家吃,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稱早上8.30那餐為"Lunch" 生活就是這樣,家裡的孩子總是乖乖的把飯菜吃完,吃得乾淨 每一餐、每一天都是如此 9/17 我悄悄買了兩罐牛奶,想給大家晚上"加菜" 大孩子看到我拿出牛奶,瞪大眼睛 很快兩大罐牛奶就分完了… 我記得,我記得 當我準備上樓,孩子們追過來,用中英文很靦腆說:謝謝,牛奶 (家裡的小小孩學校都有教簡體中文,說與寫) 啊……好窩心,只差沒給他親下去了! 那天起,我心裡的某一塊,似乎開始有點不同

關於 環境 每天,我們都走著泥巴地或是碎石地 你牽我,我牽你,一路經過好多塵土飛揚的路段 或是,屁股吐超濃黑煙的卡車 這塊土地上,無一處不是垃圾 也看見人們用混著垃圾的水泥當作材料來蓋房子 如同上篇提及的 常常看到蟲子、一大群的蚊子 (超可怕),還有一堆小強 也算是另類的抬頭就有驚喜吧? (喂!) 現在吃飯看小強爬過去已經是常態 偶爾我都很想殺,但孩子們都很激動「不可以殺!」 說趕出去就好了,媽媽咪呀! 你們真的把小強當好朋友… 有時吃飯不自覺壓力大,一不小心 可能飯裡就添加了蛋白質…

再來一大群的蚊子大軍也讓人害怕 但很多時候,更心疼孩子根本無法好好寫作業 大軍多到都很想用課本殺個片甲不留

9/16 今天是周六,又是孩子唯一的放鬆娛樂天 今天我們又大掃除了,三層樓加上塵土不斷 不知不覺就吸了好多灰塵,也擦黑了好多條抹布,洗出大大小小的黑水 在他們面前,我的打掃技術完全落後他們一大截 他們穿著一周僅有那麼一套的便服,上上下下忙進忙出 內心看得驕傲,我能夠認識一群這麼懂事的孩子 我們大聲放著尼泊爾歌,在偶有笑聲之下,過完了午後

關於 消費 社會上整體的消費都很低 台幣50元就可以吃到還不錯的餐 (份量也不錯、只是咖啡廳不好找) 一杯美式價錢也通常落在台幣29-38元 (大約 100-130 盧比) 而且是正常份量喔,有些風味還不錯 其他生活用品也是走這樣的路線 比較大的挑戰是,不容易找到想買的 因為普遍的店都像小時候,或是爸媽印象中 舊舊小小帶著木門的雜貨店 大多賣得也是一些小糖果、冰棒、汽水 啊!我還沒搭過車,尚無法分享交通消費 關於 孩子們的夢、教育 在這彷彿是像爸媽那種求學時期,夢想美國也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學校也經常提起美國文化,甚至學"美國"這兩個字的中文怎麼寫 家裡的孩子,多數都有美國夢 因為他們知道,唯有讀好書才有翻身的機會

遺憾的是,儘管這裡已經是加德滿都 但仍有很多數的人無法受教育或是完整的教育

感到驚奇的是,所以除了"尼泊爾文"的課本使用天城文 [註] 其餘的科目都由英文輸入,也就是說從國小開始 大家就開始閱讀簡單的英文題目 一直到國高中,大家的英文、生物…幾乎所有科目都由英文編寫 儘管孩子們都有很重的印度腔,但對於英文的反應還不算陌生 因為每個人都想要讀書熬出頭,雖然競爭沒有台灣來得激烈 但是大家也非常認真,家裡的大小孩子上課時數落在6-7小時 也可以睡得飽飽的,因為總是9.30之後才開始上課 關於 一點文化 女生若遇經期,經期的第三天才可以開始洗澡 (認為前兩天洗澡對身體不好) 也不可以進廚房、餐桌吃飯,只好在餐桌以外的地方吃 每天吃飯廚房都會站一個煮飯阿姨,幫大家裝飯菜 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乾淨 如果想吃第二碗,也不可以自己裝 因為吃過的碗是不乾淨的,所以需要有另一個"還沒吃過飯"的人 幫你裝飯菜,因此煮飯阿姨都會是最後一個吃飯的 (這對客氣的台灣人剛開始好不習慣啊!後來明白才能漸漸接受別人幫我裝飯)

廁所沒有衛生紙,除了自備之外,大部分的孩子都跟我說 他們是用「洗」的,這也順道解釋了為何廁所總是濕的 對於時間,大家都很隨性,即便約好了 也不知道對方會早到還是晚到 就是一個有約就好的概念 階級化分明確,男女劃分也明確 男尊女卑的味道頗為濃厚 這裡沒能有什麼娛樂,幸運有支智慧型手機的話 也許會經常泡在臉書或IG 但是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路邊撿東西來玩 或是踢一顆由破布縫製的小球,就這樣快樂從他們臉上露出 沒有娛樂的人呢?其實也不難看見大家就坐在路邊發呆 或是去誰家串串門子,就這樣一天就過了!

關於 日常

而我每日的例行公事就是: 7.30起床、8.30早飯(Lunch ?!)、9.10陪孩子上學順路去幼稚園服務 15.00從幼稚園下班,晚上再給孩子輔導課業 這樣有別於以往的生活,是由痛苦開頭 尤其早起這件事! 直到現在孩子還在笑我,因為他們每一個不是5.30就是6.00am 當我下樓對他們說 GOOD MORNING,他們都會笑,覺得我的morning來得也太晚! 就這樣,我的日子少了一些自由,但卻多了幾分喜悅與色彩 當然啦!一周過後痛苦已經漸漸退去,也算是學習當個上班族 獨身志工來得不容易,少了團隊的力量,必須獨自面對一群很有自己風格的孩子 幸好自己的觀察力還算派得上用場,截止都還能找點事情來做

關於 這裡,截止感想 也許普遍第一聯想會是:很多美麗的山、登山客的夢想之地、神秘、貧窮、落後 但其實他們也有許多迷人、欣賞的地方,像是: 「樸實的生活態度、對信仰的尊重與傳承、自身文化的認同、厲害的生活能力與創意」 一個國度的面貌難以用三言兩語說完,其中也蘊含層層堆疊與交錯的形象與文化 既是衝擊又是豐富 最後只有一種體會:用心感受這世界,走進世界的同時也讓世界走進你的心裡 不論,走進哪種世界,是高或低、是喜是悲,走進了,遇上了,都是一種幸運

也許這就是一種態度吧! [註] 天城文

Comments


Recent Pos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