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其實只是在那學著⋯《志工》

  • Writer: ya hsuan chung
    ya hsuan chung
  • May 27, 2018
  • 7 min read

Updated: May 14

這是一個懸浮兩三年的念頭 大學時,我對它想著是:增進世界觀、嘗試服務 決定要實踐前,我對它想著卻是:認識 這個認識有很多,對世界(世界觀)、對資源、對富窮、對自己⋯

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我好像缺乏什麼

又或是

我好想被什麼樣的經歷給填補(但也不是為了收集) 其實不管是什麼原因,只要它還存在你心中 都蘊含著被實踐的價值 所以⋯ 出發前的自我對話是關鍵

要去哪?做什麼? 其實心裡可以有一些構想 某天做功課認識了ICYE (link,辦公室在台南) 項目很多,有各種長短期,也十分彈性 會決定尼泊爾與越南,單純兩個動機:旅行動線、想去 想好之後便在ICYE提供的簡章中,尋找這兩個國家能夠有哪些服務 最初希望是偏向勞力性的志工 畢竟自己沒有相關教學,或是與小朋友互動的經驗 其實很怕給他人添麻煩 很幸運當時2017/03,ICYE在台北有一場分享會,邀請了前輩分享 因為志工服務算是需要時間才能有所成果的活動 不少人都會選擇兩三個月起跳,而我選擇各一個月 申請的流程非常簡單,在ICYE提供的簡章中 清楚可見國家、項目、與金額(不含機票) (網頁中點擊上放“海外志工”、“短期 / 長期” 費用含有保險) 只要訂好機票、準備好一些備用旅費,與ICYE接洽好 就可以整裝待發出發了! btw 功課一定要做足! 那麼以下,直接分享在兩國受得衝擊洗禮

尼 泊 爾 一切都很有可能不同 (一些初到尼泊爾的挑戰,在文末有連結,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詳閱) 離開台灣之後,到了當地,必須靠著自己的反應與當地機構溝通 畢竟距離台灣ICYE遙遠、時差,尼泊爾並不是那麼高效率、發達的國家 需要保持一些機靈,這時候若身邊有夥伴可以討論是不錯的 直到抵達後,我才收到所要服務的偏鄉,因為嚴重水災 路多半都坍了,所以我被轉介到距離加德滿都市中心車程半小時的Patan區 當時在尼泊爾的辦公室負責人也跟我解釋了一番,問我介不介意:孤兒、教學⋯等等 孤兒院也是在ICYE服務項目之中的一個機構,只是並非我所申請 但至少可以相信辦公室沒有把我帶去不清楚的地方 由於孤兒院的孩子白天都會上學 機構的小姐(非負責人)怕我無聊, 於是與院長溝通是否有我白天可做的 院長便把我介紹到他女兒曾讀的幼稚園 於是我開始了白天幼稚園、晚上孤兒院的日子 (但實際上幼稚園並沒有志工的缺) - 志工亂序中的節奏 與 他們的秩序 初來乍到,自己一個人,沒有團隊 初期,要打入孩子們的圈子有些吃力 前兩週是新鮮期,因為每天面對孩子的時間其實不長 所以也很難深入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能做的其實不少,但很多事情必須站在他們的立場想 加上白天有幼稚園,所以我也試著從那獲取一些靈感 希望能把自己所有見聞都能連結 在尼泊爾,只要能念書都很幸福,所以不論是孩子還是院長 其實都很期待想要透過念書翻身(儘管不是每個孩子都愛唸書) 因此娛樂(音樂、畫圖⋯等),輕鬆式的教學,其實院長不樂見 一週孩子需要上學六天,唯一放假的週六是洗澡與打掃日 這是他們的秩序,我試著融入,卻也需要同理、適應 - 其實你可以到處漫遊,或是不斷找路 1 會這麼形容,大家也可以試想成,能做的事不多、有些無所事事 因為貧窮與資源匱乏,尼泊爾可以說是很直接與志工連結的國家 雖然沒有看到滿街外國人,但卻也有聽說機構志工人數飽和的狀況 在這裡,服務取決於機構的主人 像是,院長認為上學日,應該注重輔導孩子完成作業,其餘的再說 那麼我來出力幫忙好了,但,院長只希望我好好作為一個客人就好了! (若你看到此處,請看完,讓我們一起更了解志工與當地處境) 於是到後期,幼稚園放假了,我便開始每天試著走遠 兩萬多步走到下個區,按下無數快門,晚餐時間再買牛奶回家給孩子 - 越 南 按表操課的面對人群 越南申請的是語言志工,在一所類似科大的學校服務 扮演著大學生英文課的助教

因為是課堂,所以是十分真實且扎實地與大學生互動到 老師們都很友善,願意由志工直接上課(寫板書、想一些小課題) 或是 輔助教學,兩者我都有經歷過 - 你的付出有限定嗎? 在服務期間,因為大部分的志工夥伴都是在學校服務 所以大家經常交流在學校的一切 普遍遇過一個現象是:你也需要教教職員們英文 對我而言,眼前的機會只要評估過能是自己歷練的,我幾乎都不會拒絕 但和我在同一所大學的西班牙志工卻說得也很有道理 「她認爲:學生受教育因為他們需要、付了學費,甚至有些無法負擔 所以他們需要志工,但學校老師有薪水,應該透過自己的能力去外面上英文課 我來的目的是為了孩子,不是為了老師」 於是她很果斷地反應給辦公室,並在班表中取消了這課 而我的想法是,想多認識當地人、多一些經驗,或許有意外地回憶 (這中間仍充滿了些bug,但最後的回憶仍然是美的) - 其實你可以到處漫遊,或是不斷找路 2 平均一週服務大約 16-17 hr,其餘時間, 又是個絕佳時機可以探索城市了! 雖說如此,但服務時數太少自己也會覺得有些奇怪 和學校老師反應後,熱心的他們,幫我安排下課後, 能夠在學校one by one,輔導學生英文作業, 大約一週兩次,每次兩小時 這部分對我來說還滿有挑戰性的! 而至於為何時數只能16hr左右呢? 因為當時12月初,已經接近期末,許多老師已經進入期末複習 或有些老師直接放假,讓學生自行溫書的時期 所以老師們多半不會有進度,因此偶爾派我上台 讓我跟大家聊天,而我就鼓勵大家與我Q&A 雖然都會有尷尬期,但經過一兩個問題,很快就熱絡一片 越南的孩子是熱情又充滿好奇的!

(有時候志工們也很chill)

總 結 與其說是種身份,不如說是種連結 不確定是否有網友跟我類似想法 因為“志工”所以覺得所做的一切都要“很志工” ? 至少我在這兩次的體驗中,都遇到許多人是這樣想的 而這也是我在出發前一直抱持的幻想與概念 在尼泊爾,我有不少疑問,經歷完這兩段後 我更深刻意識體會到,拋下這個身份有多重要! 因為它是一種與世界面貌的連結 - 強烈現實感下的美意 在尼泊爾有提到了一個重點“買牛奶” 以及院長比較期許我做一個客人,偶爾陪伴的角色 這一切都沒有對與錯在其中 只是獨身志工,能力範圍很有限 然而對他們來說,能夠實際幫助到他們的還是物資 像是家裡有乾淨的水與電,是因為多年前的德國志工 所捐贈的太陽能板與淨水器 對我,偶爾的自掏腰包,是願意的 貧窮帶來的生活是簡單的,但換個角度來說,是簡陋的 因為無法上醫院看病、吃一些營養的補充, 每日的兩餐飯都是雷同的食物⋯等等 拋去這個身份,其實佈滿的是現實的困窘 依靠支撐的是想付出關懷的那份心意 - 美意卻也不再那麼單純 一路上結識了不少志工夥伴 在我們的經歷中,都有個共通點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志工的被需要程度很不一 我想裡頭有許多文化可以探討 什麼樣的綜合原因,有了今天這樣的局面 但我認為,真心想要付出與收穫, 那麼現實的這一切,其實可以不太需要去理會 甚至是需要更堅定自己的心意去面對 - 其實只是在那學著⋯ 以時間軸來說,在尼泊爾,學到了及時應變、同理、連結、找出路

學會面對無力感,以及語言、文化的隔閡 曾經反應過,志工應該去需要志工的地方,而非在這 但由於這之間有太多因素牽絆著,若能有「既來之,則安之 其實會是一個很棒的應變態度 大多時候事情不會照著腦海中的藍圖發展 做服務亦是如此,當我發現買牛奶是我能做的時候 每兩三天就買大罐牛奶回家; 當我看見幼稚園有很多圖紙色筆時, 我想是時候可以在孤兒院來一點繪畫教學 搭配著紙上的wash your hands,肢體又演繹著 什麼叫洗乾淨手,一一每天門口檢查 等等等

越南亦是如此,最充實的時光居然是與老師們的每週英文歌 一再回味一些經典老歌,又出了圖文並茂的習作單 很多時候,覺得付出的是自己,收穫的是他們 試著彎腰俯瞰一點,付出與收穫卻是雙向的 而在那些日裡子,學會克服一些心理層面,適應新的生活 去感受獨一無二的“雙向” 很多時候,還是會想起尼泊爾的孩子們 雖然我為他們做得也不是很多 他們大概八成也忘了進屋前要洗手洗臉 可是那份單純的努力,單純的相信 卻是一種很深的感動 在我的成長背景,許多自由、選擇、競爭、比較⋯⋯ 以至於路走著,又會出現其他懷疑、沮喪、放棄⋯⋯ 絕大部分我仍選擇相信自己,但我依然沒有孩子們的堅毅 或許因為我們的環境,我一輩子也無法收穫那種堅毅 可是,他們讓人感到這樣的信念在世界的那端還是有著 - 如果下一次⋯ 有著大環境的直接衝擊,任務達成的挑戰 嘗試做志工是一個很能豐富閱歷的經驗 甚至是在混沌的日子中重新歸零 如果下一次,希望能有機會組一個團隊 有夥伴一起更多付出與陪伴在那些孩子身上 在服務的過程中,我常感到力量有些薄弱 可是換個角度想,實質的帶不了太多 卻可以試著把文化傳出去,用一些軟性的表達 不論是語言、互動,甚至是歡樂 如果下一次,我相信自己會更能準備好進入他們的世界 志工有很多種類型,動物保育、建築基地、教育性質,甚至攝影⋯ 往你的心裡去,看看想要什麼吧:)

Comments


Recent Posts
    bottom of page